仅只有未实名的,新媒易不收取任何费用,公益非盈利机构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0-162-302
请扫码咨询

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视频互动是否能撬动熟人社交的蛋糕

2020-05-11

冲着这产品的明星气质,我也拉着群里的产品小伙伴们试用体验了一番,共同总(tu)结(cao)了一下试用体验:

  • 产品设计中的确有非常精妙的小心思;
  • 但负面的体验也有不少,尤其是一些交互是反主流的,使用起来有学习成本;
  • 最关键的是:留存率意料之中的很差,一堆人远程面基,新鲜劲过后,就回到微信群聊了。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拿我的邀请码去玩玩(留言区自取)。

下面想谈谈,对于画音团队做这款产品的一些看法。

二、5G时代的颠覆式创新:视频社交?我表示怀疑

我们处在5G时代的黎明。

回顾历史,颠覆的机会往往出现在新技术变革的时间点。新技术的产生,不仅提升了生产力,也会推动新的社会关系发展。微信抓住的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船票,从而将人与人的连接做到了更实时,更深入。

一晃十多年,微信已长成庞然大物,它不是恶龙,但“少年们”不会放弃与之一战的机会。

5G,或许能带来新的交流方式。

画音团队认为:5G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大概率是基于视频载体,因此他们采用了「视频短信」的这一信息生产方式。

视频短信和微信视频功能的差别在哪呢?

其实是把IM沟通中的文字、图片、语音,变成了视频形式的信息。


这一形式与微信实时视频/语音电话,或是选择发送一段视频,主要差别是在「使用频次」和「交互方式」上:

  • 在使用频次方面:日常最高频使用的IM沟通,就直接提供了视频短信的发起入口,这个入口旨在培养用户使用习惯。
  • 在交互方式方面:视频短信的使用体验很爽,无需人工控制录制或停止,算法自动根据你是否开口说话而决定是否录制,并自动匹配字幕和表情包。


这一信息生产方式是新颖的,动人的,但是这里有个问题:

视频短信这一功能,并不以5G时代的来临作为先决条件。在4G时代,我们同样已经具备视频短信的物理条件,但国内为何没有成功崛起的公司呢?

因而我觉得:视频短信模式的推出,并不是一个5G时代技术变革的红利故事。5G更令人兴奋的地方,是万物互联;围绕万物互联,在社交领域是不是有更大的机会?

这一点值得大家放开脑洞思考。

不知道未来画音团队是否会有更大的想象力,真正将5G的红利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

三、视频互动是否能撬动熟人社交的蛋糕?

画音团队还做了一个方向判断,那就是视频社交是基于熟人之间的。

从逻辑上讲:熟人之间更愿意用视频这一载体去沟通,是没问题的。

但是从产品定位上讲,画音去主打视频短信这一功能点,是否能与微信形成差异?

我们来从熟人社交产品的本质来分析看看。熟人社交产品,本质上是要解决三个问题:

  1. 这里有没有我想要沟通的人?
  2. 沟通效率如何提升?
  3. 情感如何传递?

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最核心的痛点,第二、第三个问题则是相对好解决的。

第一个问题,意味着「网络效应」,我日常需要联系的人,大部分在哪个平台,我就要去哪才行。

网络效应是以色列经济学家奥兹·夏伊(Oz Shy)在《网络产业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Network Industries)中提出的,指产品价值随购买这种产品及其兼容产品的消费者的数量增加而增加。

在具有网络效应的产业中,“先下手为强”(first-mover advantage)和“赢家通吃”(winner-takes-all)是市场竞争的重要特征。例如在电信系统中,当人们都不使用电话时, 安装电话是没有价值的, 而电话越普及, 安装电话的价值就越高。

在互联网、传媒、航空运输、金融等行业普遍存在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是微信的护城河。这个护城河,实在是太深了,深到11亿多人都在用微信——哪怕是爷爷奶奶辈,为了方便联系孙辈,一把年纪了还要认认真真学习微信怎么用。

「视频短信」这一互动方式,本质上只是解决了第二、第三个问题,可能是让沟通效率提升了,也可能是让情感更好的相互传达了,但无法破除微信存在「网络效应」的问题。

说白了:如果5G已经开始普及,大家也都逐渐喜欢并适应视频沟通,微信完全可以直接跟进优化现有的沟通体验,这是画音们无法规避的现实。

纵观过往,想要直接挑战熟人社交的产品:来往、子弹短信、多闪……他们都无法解决微信存在「网络效应」的问题,所以纷纷高调发布、默默离场。

那么,难道就没办法诞生新的物种,去挑战微信这样的庞然大物了吗?

四、在社交领域,他们都曾想迂回突围

假设不直接死磕熟人社交,想要在社交领域分一杯羹,就是两个思路:

从头开始搭建新的社交网络,寻找现成的社交网络并把他们搬运到线上。

这两个思路,是否能作为迂回战术呢?

我们分别分析一下:

1. 从头开始搭建新的社交网络

比如靠陌生人交友驱动搭建的社交网络,陌陌在前,探探随后,现在还有Soul?

他们天花板很明显:

  • 陌生人交友沟通需求不是高频需求;
  • 一旦交友成功,用户就不再需要平台。

于是陌生人交友领域,就只有屈指可数的上市公司。他们的商业模式还主要靠直播,和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还不是一个物种。

再比如,靠内容生产&消费来驱动形成的社区,典型的有知乎、B站、抖音,他们不算熟人社交,只是基于内容或者兴趣领域形成了弱关系链。

用户在里面玩耍可以很开心,也会有很高的留存率,但当他们想进一步互相熟悉的时候,也还是离不开「加个微信」的魔咒。

其实画音团队,最初也曾想走陌生人社交的路,最后宣告失败了,因为没有解决冷启动的问题;而做视频内容生产&消费的兴趣社区,有抖音快手在前,难度也是太大。

2. 寻找现成的社交网络并把他们搬运到线上

寻找现成的社交网络并把他们搬运到线上,就是Facebook、微信的成功之道,毕竟这比从头创建新的社交网络省力多了。

所以,靠办公这一垂直社交网络来突围的钉钉、飞书,现在做的也很不错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