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2020-03-14
以下是从事社区行业以来的总结和感悟,与大家分享:
其中规律一是社区的存在前提,规律二~四说明了社区的产品机制,规律五、六分别说明了社区的内容运营和用户运营,以下是正文。
为什么会存在社区这种产品形态呢?
查找资料可以去搜索引擎,消费内容可以去资讯平台,交流讨论可以上SNS,二手交易可以去电商网站,社区所能提供的作用,似乎都没有独占性。
那社区所提供的价值在于哪呢?——某些场景下,社区能提供最高效率的反馈。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场景:
比如“挑选一台电脑”,可以怎么获取购买建议呢?
但如果我来到了“数码社区”,我可以大方的公布自己的预算和要求而没有社交压力,高效的分发机制让我能很快的得到回复,热情又专业的成员可以为我提供真实饱满的意见。
唯有社区才能给我这样充足又及时的反馈。
除了“提问”外,无论是“情感交流”还是“生活分享”,社区都能在一些场景成为最高效率的反馈,这正是社区依然不过时,持续能活跃于产品之林的原因。
为什么社区能够提供这样高效的反馈呢?
而另一方面,如果社区的运转不再高效的话,便失去的存在的意义。
社区被平台或工具替代的情况并不鲜见,比如“闲鱼”替代了“二手交易社区”,“贝壳找房”替代了“租房社区”,“爱奇艺”替代了“影音论坛”。以“人-信息”为核心运转的社区都逐步被更高效的信息处理机制而替代。
但这并不意味着社区行业的衰弱。
一是以“人-人”为核心的社区,依然无法替代,这才是社区最精华的部分。二是被平台替代的只是冰山一角,当冰山的升高的时候实则是水面以下的部分更巨大了——随着人们物质精神文化丰富了,有更多的细分社区正在被产生。
先说一个大家都有所体会的例子:
团建时老板在不在场,决定了团建的内容主题和风格走向。老板不在场时的团建,大家可以一起快乐地吐槽老板;但老板在的团建,却成为了另一场周会。这是一个消费者选择内容的例子。
而另一方面,内容也在挑选着消费者:
小时候大家都出过糗事,会被作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时如果听到了谁在聊天的时候提到了自己名字,就马上避而远之。这是一个内容选择消费者的例子。
这样的现象存在的是可被简单解释的:
我们不愿意对不感兴趣的人说不感兴趣的话,也不愿意听到不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不感兴趣,体现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点赞数上。
对于内容社区的启示在于——内容与消费者的需求是要匹配的。
比如小红书为什么是上图下文,而虎扑是上文下图。
因为小红书所对应的群体(女性为主)以及分享生活的动机,图片能更好的的抓人眼球并被消费。而虎扑所对应的群体(男性为主)以及寻求观点的动机,文字能更好地传达想法并被消费。
对于内容社区而言,仅仅双向选择还远不够,还需要控制好内容被反馈的质量,达到“激励相容”的内容才能够繁衍出更多的内容。
太多的内容就像是嘈杂的会议,有人说没人听,混乱一片。
因无法激励相容而沉寂的产品太多:比如 Story 这一风靡海外的产品形态,为什么在国内为什么水土不服呢?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Story缺少足够的消费者。即时有人有兴趣发布,但却因为没有足够的反馈而缺少持续的动力。
对于内容社区的启示在于——促发布、促活应当是要同步进行的,甚至促活还需先行,在保证反馈质量的情况下促发布,才能使得发布持续。
这条规律还隐含着社区创新的路径:
一是凝聚一个原本没有/无法凝聚的群体,再选择合适的表达内容。
比如贴吧的诞生源于“百度搜索”这一筛选器,为兴趣同好的相聚提供可能,而贴吧也因这一先天优势成为最大的内容社区。有意思的是,近两年头部 App 们,如知乎、钉钉成为了下一个“筛选器”,在其中孕育更细分的群体打造“圈子”。
二是创造出新的的内容载体(往往因为技术发展),再选择合适的消费者。
比如直播产品的诞生,源于光纤和4G的普及。在诞生了游戏直播、娱乐直播等产品时,也凝聚了“主播粉丝”这样的新群体。再比如短视频的诞生,源于视频识别和特效动画等发展,降低了生产成本,成为渗透率最高的内容产品。
三是创造一种更高效的激励相容的产品形态。
这只是作为一种可能性,但在内容社区领域却鲜有,原因在于前两者的壁垒是难以突破的,而产品形态的复制却毫无成本。但该路径在其他领域却有可能,比如陌生人匹配社交早已存在,但 Tinder 左右滑动的方式让匹配更高效,从而占据市场。
首要用途指能够把用户吸引进产品的要素,而第二用途是服务于被首要用途吸引而来的人群。
前者是用户愿意体验产品第一眼的要素,后者是用户能否爱上产品的要素。对于大多数社区而言,首要用途在于工具性,而第二用途在于氛围感。
社区的首要用途——工具性,对产品的作用体现在启动和拉新中,因为只有能解决用户明确的痛点才能产生第一次使用。
社区工具性,相比于“功能工具”的独特之处在于,社区把“人”作为工具。
诸如此类,“情感交流”、“约会”等,这些“以人为工具”的场景,都是社区所独有的工具性。
但过于强调工具性,用户“想用才来,用完即走”对于产品本身并非好事。
所以此时需要社区的第二用途“氛围感”。“氛围感”是一种构建于群体中的心理现象,来源于长期在社区中的社会交换。
“氛围感”的直接作用就是,让成员看待其他成员的态度更亲近,更愿意提供正向反馈——鼓励和帮助。而互相的鼓励和帮助又能够鼓励“人”愿意成为“工具”,形成首要用途和第二用途的正向循环。
特别的是,如果氛围感足够强,也会成为事实上的的首要用途。
比较好的例子是即刻/Jellow,即友们愿意在其中分享任何事情,碰到问题也能收获最多的反馈。“线下见面”这样一种在其他社区中少见的行为,却经常在即友中发生。
但如何平衡好“首要用途”和“第二用途”,对于任何社区都是问题。
社区自净是指社区有维护自身氛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