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2019-04-30
现在数据越来越重要了,因为它往往能说明事实本身。
可是,数据有个很大的缺陷,买股票的同学应该理会深刻,那就是——数据只能说明过去,无法代表未来,它是在过去某个特性环境下的产物。
如果想要数据起到作用,必须通过数据呈现的现象看到本质。
对于设计方案而言,必须知道推动数据变化的背后原因:到底给用户造成了怎样的感知差异,才带来了数据的变化。然后,将这种感知加以强化,才能将成功延续。
盲目的抄袭和借鉴很难成功,是因为“环境变了”,而方案只是那个环境下的最佳方案。
用户是感性的,其他什么理由都是扯淡,他没有耐心听你讲那些道理(特定工作场景除外)。
方案做好后,多给用户看看,了解他们真正使用的时候,是如何被这么“清晰”的界面给弄懵圈的。
千万不要解释,没有任何理由能改变用户的感知(当然,一定要记得要给用户做好铺垫,让他进入你要测方案的相应情景,不然也是没有效果的)。
有人说,我很难接触到真正的用户。
那就找你觉得跟目标群体较像的同事、朋友。实在还没有,那就根据你的目标用户画像,从他的角度来进行判断(这个是高阶设计师的必备技能,能够放空自己对设计方案的理解,从他人的角度评判方案)。
为了说明“解释毫无用处”,我分享一次公司失败的高科技演示:
老板带着一批客户参观我们公司研究的高科技-人脸识别:模拟当店铺人来人往时,可以快速的识别老用户/创建新用户,并进行用户画像的创建。
我看好多人围着,也跑过去参观了一下,结果演示过程中系统崩溃了,导致来看演示的客户没有被成功识别。
“不好意思,因为人太多了,机器无法识别,我们散开一点,一个个来。”一位演示的小哥急忙解释道。
结果客户转身让老板带他们去参观别的,走出门的时候还对老板说了一句话,估计令那位解释的小哥无地自容,“下次,我带你去参观杭州一家公司,人多的时候也可以准确识别。”
如果小哥说:“不好意思,多人识别技术还在探索中,不太稳定,我们现在一个个走过来演示吧”,可能会好很多。当然,更好的应该是在技术研讨就发现,并将这种常见的问题处理掉,而不是以一个貌似很有道理的理由,进行自我催眠。